“2007年北京服装品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紧紧把握时装之都建设这个主题,找准定位,突出重点,从以纺织为主,向服装转变,从服装向时装转变,做品牌,还要进一步向时尚领域延伸,做时尚,产业链。”近日,北京市工业促进局副局长、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常青在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召开的七届四次理事会暨会员大会上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发达的商业设施、无可比拟的消费示范和辐射作用,吸引着国内外流行服装品牌的进入。目前这些流行的服装品牌在北京的一些大型商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聚集趋势。
服装产业集群现象凸显
北京市纺织服装协会副会长张培华告诉记者,服装加工产业的集群特征日益显现。目前,北京的服装加工产业主要聚集在大兴、顺义、通州、平谷、密云和延庆6个区县,正在形成各具特色、功能配套的东部服装产业带。产业带内集中了260多家企业,产值达83.81亿元,占全行业的53.05%。
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各类服装加工企业过干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同比增长36.2%。2006年从业人数达到12万人,占都市工业就业人数的34.16%。她认为,北京服装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的发展,培育品牌形成集群,是时装之都的一个重要支撑。
北京服装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厂定的产业规模。据介绍,目前北京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近500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服装纺织企业有30多家,其中被评为中国名牌和北京名牌多达二三十个。李宁、白领、爱慕、依文、绅士、派克兰帝、雪莲、铜牛、顺美、纤丝鸟等知名晶牌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张培华认为,北京服装之都建设的重点是建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生产,从服装面料到成品销售应该一应俱全。
以设计为龙头借力各方资源
常青表示,建设时尚产业链,要以服装设计作为龙头,注重借力各方资源。“服装行业的高端就是设计,北京服装产业定位在高端、高效、高辐射力,要围绕设计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去年,时尚沙龙活动、中韩FASHION ART艺术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由北京市服装纺织行业协会主办的职业装设计大赛、李宁杯设计大赛,吸引了全球的设计师注意北京、关注北京、参与北京服装设计。“我们非常支持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的建设,把751的旧厂房,打造成为设计师工作室的聚集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时装周大量的发布已经开始在这里举办。在国际上,意大利法国都已经知道并看好这个地方,它是体现时装设计作为龙头的载体。”张培华告诉记者,“像这种高端又带有前瞻性的活动,应该在北京率先推出,北京必须要有一定市场。”
在借力各方资源方面,2007年北京市服装纺织协会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借助市场商业资源,与商业中心进行品牌评选,与商务局共同举办品牌推广周;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时尚的技术含量,与科学中心举办了新技术、新时尚展览;同时还借助专业部门提升时尚活动的水平,如与设计师协会共同推出时尚概念成衣设计大赛,与北服推出创意产业和时装之都建设的论坛,借助北大光华的教育资源,培养企业经理人。,
“三不”制约时尚产业链建设
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规划,北京时装之都建设的推进,将重点围绕设计、品牌、配套和氛围等方面展开。目标是把北京建设成引导中国服装业发展的设计研发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流行时尚展示中心、精品名品商贸中心、特色产业链集成中吧。
但常青认为,从总体来看,北京服装业品牌发展存在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优势不够明显问题。“规模上能上10个亿的企业很少。”她说,“整体发展不平衡,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北京的品牌优势究竟能不能经受住考验,这成为制约北京服装时尚产业链建设的主要瓶颈。另外,她表示,时装之都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进展比较缓慢,推进不够有力。部分企业的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管理不够规范,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奥运会来临,2008年是一个最好的时机,这些项目要加快步伐。
对于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常青认为,一方面,企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使其成为凝聚技术人才,开展研发活动,培育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工业发展资金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强规范化企业管理,按照国际惯例标准来定位企业管理水平,“无论是生产、销售、财务还是劳动合同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对于服装企业都是必要的。”常青如此表示。